今年年初,吉林省敦化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在零下25度的严寒中,18名跨校学子组成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敦化支队,他们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与对振兴的渴望,身着清华紫,踏破了雪原的寂静,开启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雪原乡村振兴之旅,用实际行动在白山黑水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敦化支队的首站选择了敦化历史博物馆与敦化处理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工作展览馆。在敦化历史博物馆,精心陈列的文物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敦化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的李梦瑶对敦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赞叹不已,她表示,从夏商周时期至民国时期敦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这座边城织就起民族团结的华章。
在日遗化武展览馆,三维立体模型、3D全息幻影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多维度地揭露了侵华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行。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的王琪深感责任重大,他在实践手记中写道:“展示中的化学武器与窗外安宁的雪景形成强烈对比,更让我意识到安全发展、和平发展的使命在肩。”
在敦化市红石乡中成村的草编工坊里,非遗传承人崔中海向队员们展示了草编的精湛技艺。清华大学的实践队长余明倩在尝试草编时感慨到:“原来每道折痕角度都有讲究。”满族剪纸工作台前,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的陈丽建尝试用现代构图诠释古老信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邬研微在绘制刀画时,发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巧妙融合。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完成了十余件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作品。
在敦化实验中学礼堂内,“清年说”励志讲堂激发了师生们的热情。清华大学的李宏涛和袁昊冬分别分享了清华园的成长故事和从乡村到清华的求学经历,激励同学们追逐梦想。活动尾声,同学们与清华学长学姐展开了梦想对话,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清华梦”。
在敦化市雁鸣湖镇杨木村,敦化支队文创组为小粒黄豆设计了“豆力士”IP形象,既体现了高蛋白质含量的优势,又融入了关东风情。中央美术学院的文创组员侯昕彤解释说:“选定的‘扛豆勇士’形象将应用于新包装,旨在提升视觉吸引力,突出小粒黄豆的特点优势。”这不仅是雪原的馈赠,更是产业赋能的生动实践。
活动期间,宣传组记录了无数温暖瞬间:年货大集上的嬉笑、冰湖上的搀扶、为社区儿童演示实验的惊叹……当敦化支队成员们告别时,杨木嘴子村党支部书记任延国深情地说:“你们带来的不只是方案,更是看见远方的眼睛。”校友站长陈明玉也表示,“乡村振兴需要双向奔赴的勇气。”工作站大屏上播放着由敦化市委组织部策划出品的《非正式访谈——成长篇》,画面里实践队学子们穿着朝鲜族服饰舞蹈的剪影,成为了这个冬天最温暖的文化和弦。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敦化支队的队员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敦化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深刻的青春足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敦化市委组织部 董帛炆)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投稿邮箱:
dbzxchina@163.com
合作热线:
13353108465
1894661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