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顺着水流的声音一直往前走,便能寻到一处望月潭,这里正是当地人的母亲河——东辽河的源头所在。初秋时节,安北村的百年大梨树上,挂满了小巧的果实,目之所及皆是郁郁葱葱,耳之所闻皆为流水潺潺。
东辽河源头望月潭
近日,“美丽吉林”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团走进安北村,溯源东辽河。采风团实地探访东辽河源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成果,看见当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生态旅游的创新举措。
全力整治修复源头生态环境
看不见水却听得见水声,这是人们走进安北村生态栈道最直观的感受。栈道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溪流掩映其间,若隐若现的水声,仿佛引领人们进入一处秘境胜地。
“没想到东辽河源头能治理得这么好。”吉林省通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梅河口市作协主席李春良感到既意外又惊喜,“我非常喜欢自然原生态的样子,现在看到源头生态环境能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感到非常亲切。”
在治理前,东辽河源头曾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滥砍盗伐、随意排放畜禽粪污等,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对此,辽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污必治源”思路,全力整治修复源头生态环境。
采风团来到东辽河源头
在治山的过程中,以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源头周边3000多亩林地范围内栽种梨树、柞树、水曲柳、美国红枫、金叶塘槭等20多个树种,全面修复源头森林植被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的43%提升到了现在的92%,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源头流水旱季枯竭的现象一去不返。
在治水的过程中,以整治点源面源污染为重点,采取土地流转、封山禁牧、河道清理、人居环境整治、畜禽搬迁集中养殖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治理水体污染。现在源头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体以上,村民和游客可以直接饮用。
游客来此寻根溯源,村民吃上生态饭
如今,随着东辽河源头生态环境的恢复,来此寻根溯源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辽河源镇工作人员谢佳芮告诉采风团,为了发挥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当地政府围绕小寒葱顶修建了一条2160米的生态栈道。当作家们沿着栈道漫步,一路上看到了寒葱园、蒲公英园、蕨菜园、刺五加园、刺老芽园和户外野营基地等“五园一基地”。
直到漫步至栈道的尽头,就到达了梨花谷,谷内有23棵百年大梨树,如今果实正挂满枝头。而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盛开的梨花,则把梨花谷装扮的像一座连绵起伏的雪山,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还深刻认识到通过做好生态、生活、生产的“三生融合”,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相得益彰。
安北村生活着14户原住民,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当地打造了酱香小院、茶香小院、锅香小院等十多个民俗小院,既能休闲住宿也能观光旅游,不仅满足了游客对原汁原味东北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还能让游客在悠悠山水间寻找和回味“乡愁”。
安北村的民俗小院
“通过征收、租赁、共享三种模式,发展森林人家、健康氧吧、生态体验等业态,安北村着重打造的‘七院两坊两客栈’等多个极具特色的小院和工坊。引导村民参与经营,带动村民致富,实现了生态旅游与民居、民宿、民俗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0多元。”谢佳芮介绍道。
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安北村还在生活功能区铺设污水管线和收集罐,每天将生活污水运送到镇区污水转运站,由环卫处统一送到渭津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这些举措,让“溯源东辽河,漫步寒葱顶”也变得更加生态友好。
为了持续打造安北村的生态旅游品牌,接下来,当地政府还将系统开发东辽河源头旅游项目,深挖区域文化底蕴,不断完善源头生态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服务,让旅游空间更有序、产业协同更合理、经济效益更优化,全力打造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板。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投稿邮箱:
dbzxchina@163.com
合作热线:
13353108465
1894661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