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中心 | 中国网首页
要闻    政务    民生    社区
中国网东北振兴  >  美丽乡村

【县域突破·现代农业】农场代耕“薪”农人刘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放眼望去,大伟家庭农场所代耕的70公顷玉米已经“蹿”到了130多厘米,刘伟站在地里,玉米叶子已“没过了”他的肩膀……从2019年起,刘伟在环岭街道火炬村创办大伟家庭农场,通过农场代耕实现增收,仅去年一年就获利约3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薪”农人。

image.png

初次见刘伟,只觉得他话不多,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板,粗砺的双手掸着身上的泥土……说起这两年他的创业经历,更像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农人在回忆着他的幸福往事。

刘伟介绍,创办农场前,他一直在环岭街道火炬村从事农机耕作,但更多时间是给别人打工。由于他踏实肯干、时时想着“东家”的地,不偷懒,口碑也就在十里八村传开了。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出台后,刘伟就想着“自立门户”,牵头在村里“号召”更多农户“参与”进来,把规模扩起来。到现在,已有70户农民选择让刘伟代耕种植土地。今年,农场代耕面积达70公顷,承包土地面积100公顷……

image.png

“为啥大伙儿这么相信你,愿意把地交给你?”面对这个问题,刘伟笑而不答,只是回到屋里拿出一本厚厚的“账单”——“这是三组陈家亮的地、这是四组吴海田的地、这是五组徐海林的地……是岗地还是洼地、需要除草还是杀虫,都记得明明白白。”刘伟说:“只要把活儿干好,就不用咱多说啥,本本分分经营、脚踏实地干活比啥都强。”

不仅如此,农场还建立了验收、保管、管理制度和销售台账,数据公开透明,生产经营情况每月都有记录,较大生产经营活动有据可查。集中种植、科学管理、统一经营,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再加上这些年在村里积累的“名气”,农场经营面积越来越大。

不断发展壮大的底气从何而来?刘伟的经验就是,采用保护性耕作,已持续10余年了。通过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调整行距和株距,优化通风和光照条件,利于玉米生长和发育。具体来说,就是种植尺寸标注包括小行间距40厘米和大行间距80厘米或90厘米,这样的配置有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壤利用率,增加产量。还有就是带茬免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保水保墒,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image.png

“那老百姓是否认可咱们实施的保护性耕作?”面对追问,刘伟笑着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保护性耕作让土地产量高了,农民腰包鼓了,谁不乐呵啊。咱们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农机驾驶员每天 300至500元、零工每天20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市农广校2020年“培训毕业生”,刘伟更是注重土地管理、提升产量。先后聘请种植专家和技术员,常年指导谷物种植病虫害防治,针对品种种植技术和管理,对员工和技术员进行系统培训。要求从种子选择、种植土壤的处理等方面,都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生产,并定期帮扶指导,实现高效生产。

土地从分散化经营到规模化、机械化作业,种植模式的转变映衬着时代的变化。该农场还从厂家直接订购所需的种子化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解决了部分家庭劳动力不足问题,“代耕代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活力。


责任编辑:郭春蕾
本网专题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联系方式